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霸凌宣導

教育想好好處理霸凌者的方式,可能不在於強調同理心、要學生去體驗或看見受霸凌的感覺;因為教育環境沒有導入夠多、夠常態的人格成長養分,讓人可以經幾次提醒或經驗就內化成價值。 僅僅幾次的,那種說教式的反霸凌課堂,一時間或許於教育權威的氛圍下,能體會一點什麼、感到愧疚或不自在,但這個氛圍結束、課程下課,跟其他知識性的教育一樣,隨著時間就慢慢淡忘;只要一些條件對了,那種霸凌的樂趣與衝動,會再點燃。 教育部能操作青少年的名人,或許多少能建立一些榜樣式的影響;但這問題還是很難改善,考慮體制教育的現實條件,應該沒什麼簡單的方案。 2019.10.27,回覆: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48991728608778&id=405240086317285

東門

發一下之前農曆七月鬼門開參加夜市陣頭遊行的照片,順便寫一下關於夜市的事情。 這次遊行應該是我第一次參加,又或者小時後也跑過,只是完全忘了。它是宜蘭市幾個商業體串連起來的慶典活動,包含東門夜市、南館市場(傳統市場)、綠九市場(傳統市場)、新月廣場(百貨公司)等等,大家從各自的市場準備自己的陣頭隊伍,然後各自出發到文化中心會合,接著再繞行宜蘭市區,隊伍相當長。 我參加的是東門夜市,有另一個名字叫「三角公園」,是很久以前夜市遷徙過用的名字,不過我應該沒經歷過遷徙的那個時代,記憶所及只有目前這個地點。夜市是一個T字型,跟東港陸橋的其中一半邊結合,下方全給夜市利用(另一半邊目前都是停車格),另外還有延伸出一條路是露天的,也就是照片一開始那個位置。 我從小就在這個夜市長大,家裡擺攤賣女裝(孕婦裝),定時會抽籤換位置,位置有分好壞,以前有時候會在陸橋下就不用怕雨淋,那時後不像現在食物跟非食物分成兩個區域,而是混在一起,吃的逛的玩的跳來跳去。 小時候夜市規模差不多是現在的三、四倍,攤販是滿載的,而且是個十字型,攤販類型很多元,遊戲的、電玩的、賣藥的現在都沒有了,只剩下手機周邊、鞋襪、服裝、鐘錶類。 以前甚至還排到超過目前的界線其中一端的馬路再過去,人潮很多,我很喜歡在中間快速穿梭,還跟一些夜市玩伴比賽,小時候覺得很酷。而現在則是連騎機車都可以穿過的程度了,擺攤的人少到一個低點,一攤一攤之間到處都是空著的,兩側的店家也關了不少。加上食物跟非食物區域的分離,大家去夜市就是在橋下吃東西,很少人會再走到露天攤販看其他商品,兩個區域有很強烈的對比。 我認為東門夜市的食物水平比羅東夜市高,臭豆腐、蚵仔煎酸菜鴨、蔥油餅、烤肉串、三色布丁、鍋貼、東山鴨頭、乾麵都在相當水準之上,相比羅東夜市的港式煎餅、藥膳類、臭薯條、紅豆湯圓,作為「在地人」長期吃來說,選擇性真的差很多,當然觀光客的角度可能是豐富度、嚐鮮,那或許羅東夜市勝一籌,那裡比較多新東西,但通常都是比較高價的。這個平衡的用意是在說明我絕對不是在戰溪南、溪北嘿。 以前我家那種大陣仗的擺攤很辛苦,要上下貨、擺設架子、立傘、掛燈、拉延長線,然後整理、吊掛衣服,那種被鐵管拉伸夾到手,或被鐵腳架砸到腳的痛到現在都難忘。我說的辛苦當然是指我爸媽,我爸白天上班晚上擺攤,有時候週末白天還要跑頭城跟礁溪擺,幾乎沒什麼休息時間。我媽白天則是家管,那些雜事有的沒的

榮譽感

沒看內文,只是最近剛好想到,為什麼自己會在某些情況,比方說日本人很喜歡在台灣的生活、喜歡台灣食物,或者台灣的誰誰誰在國外搞出名聲、宜蘭的什麼很厲害時,我會覺得開心、有榮譽感? 這件事很弔詭,我自己是還沒想出成因,然後我看到這篇的標題這樣寫,就想到,喔確實很多人會把這個情緒判斷為「缺乏自信」,以這個解讀的相關文章一直以來其實滿多的。 不過經驗上來說,尤其是學校經驗,榮譽感這種東西是來自對團體的強烈認同,一種不疑有他、同甘共苦後的自然的分泌物,這個團體的光讓我們沾、讓我們開心,而它的暗則讓我們否認、抵抗、切割。 我一方面覺得,自己或別人對台灣之光的反應,「強烈認同感」比所謂「缺乏自信論」來得有道理,也比較有心理學上的支持,但一方面卻好像比較少看到暗部的反應,不光是我不會否認抵抗切割,其他人好像也是這樣,雖然我不太有把握那些痛罵台灣人在國外犯罪該死之類的算不算是個例子。 如果是解為認同感,我也不懂我這三十年來是為什麼會發展出這種認同情緒,我不覺得我的生活經驗有特別到跟其他國家不同,台灣處境被打壓什麼的應該最多留在思想層次,而不是精神層次才對,而且就算思想能影響精神好了,我現在的思想應該也足以逆轉這個情況才是。還是說,難道其他國家其實也有相同程度的自我認同感嗎?或者我完全抓錯方向,其實應該是某種更摸不清底細的社會文化所帶來的結果?如果是,那要從何拆解呢? 本文為回應: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4/article/6208 20171013

惡意

談點深的,今天看小丑跟天氣之子,兩部正好有點呼應: 1、都撿到槍。 2、程度不一的被體制系統排擠。 就像小丑說的,外面充滿惡意。那些惡意,誕生於整個貧富差距壓迫下的個體間不理解與輕佻,侏儒蓋瑞大概象徵那唯一的良善,但也寫實得僅僅出於處境上的同理。 就像帆高遭遇到的秩序與常識的壓迫,以警察為代表而不理解、歧視兒童心智意圖之下,救命恩人須賀圭介作為轉變者,象徵那理解、體會而改變原先信念的良善,讓人感到堅固鋼鐵般的原則常理,是可以由看似天真卻勇敢的堅持而打破。 要說這些故事能告訴我們什麼的話,那最基本的就是,我們總要更細緻去觀看曝露於公眾之外,於私之中這個人到底發生什麼事?出乎意料的行為背後,總有那一樣讓人意想不到的合情合理推進著事情的發生,草率評斷一個人,就僅僅只是惡意的代表而已。 (20191012)